酒泉境内的骟马文化

2016-03-22 15:21:10

来源: 酒泉日报;编辑:陈皴晨

骟马文化因1956年在酒泉境内玉门骟马城村发现的刻划有三角纹的骟马式陶器而得名,在后来的研究中,学者们进一步认为,它是距今约3500年~3000年,分布于丝绸之路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一种青铜文化。目前,已知的骟马文化遗址计7处,出土完整陶器约20件以上。


在收集的陶片中,能辨认出器形者达数百件之多。


由近年的调查得知,骟马文化遗存的分布地域,东起玉门,西到阳关,南起祁连,北达花海长城沿线。它大体重叠在四坝文化分布地域之上,是晚于四坝文化的另一类青铜文化。


骟马城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以东6公里处。发现灰层、陶片,并出土有完整陶器,应是墓葬。部分陶器有烟熏痕迹,当为炊具,都是夹砂陶,红褐色,手制的平底器,制作较粗。在双耳罐上画人字纹,并在两侧对称的颈肩之间有双鋬乳钉,是该文化陶器的显著特征。器形除双耳罐外,还有杯、碗、瓮、侈口鼓腹罐和鬲(仅见鬲裆)等。1976年,在骟马城遗址发现1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死者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右足下随葬红陶罐1件,有木棺葬具。这是骟马文化发现以来清理的第一座墓葬。此后,在酒泉境内不断有骟马文化遗存发现。


1978年8月,在敦煌阳关烽火墩以南200米的沙漠中发现灰层,并留有未燃尽的草秸和木炭块粒,内含陶片,其中有口沿部位的器耳,耳上画有人字纹、菱形方格纹,也有突起乳钉状的肩部陶片和四坝类型因素甚浓的少量彩陶片,属于骟马文化范畴。


1990年,在火烧沟墓地以西1500米的二道沟断崖上,也发现了墓葬,出土人骨、骟马陶器,应是骟马墓地。同年7月文物复查时,在瓜州县兔葫芦遗址发现窑址,陶片中有鬲裆,铜器非常之多,有大型空首斧、环首刀及形制不同的许多小铜刀、锥、凿、扣、泡等;石器有大型锯、镰、锛、斧、刀、纺轮、磨盘、磨棒等,是一处内涵丰富的骟马文化遗存。


骟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遗存是赵家水磨遗址。该遗址位于酒泉市肃州区城区北2.5公里处的讨赖河(又名北大河)北岸,即果园乡高闸沟村5组居民点南侧,岸下原有一座赵姓人家经营的水磨,故名。岸上全为农耕地,岸下河床亦辟为耕地,断崖上呈现有灰层(文化层),距地表深1米~4米不等,沿断崖绵延长度约为300米,依现状分析,早年水位北移,冲毁遗址若干部分,呈现断崖,后来水位又南移,崖下形成干河床,现代被开辟为耕地。故现存遗址范围究系多大,除长度沿断崖略见外,宽度无从得知。保护范围只能依长度划定,即东至崖壁转弯处,西至大倒水处,总长约300米。灰层厚度亦不大清晰,约1米左右。


从暴露面看,可见少量兽骨、木炭、灰色或红色陶片,也有着陶衣的红陶片,褐红色陶片、细泥、夹沙均有。先后采集到完整的器物有骨匕、石臼各一件,残石斧、扁球形残石纺轮各一件。陶片中有耳部划“人”字形纹者。这些器物均具有骟马类型文化特征,距今约37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夏代中后期到商代前期这一阶段),是西羌、乌孙、月氏等游牧部落的文化遗址。


2003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骟马文化遗迹又有重大发现,在玉门梁子沟、蚂蝗河发现青铜时代骟马文化内涵的遗址和墓群。主要以墓葬、灰坑和房屋基址为主,发现了一批制作精美的铜器、骨器、陶器、石器、动物骨骼及炭化了的农作物果实等。此次考古发掘中有两个重要发现引起考古界的关注:一是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有早晚打破关系的灰坑及其中出土物,可判断出,属骟马文化的遗迹打破属四坝文化的遗迹,从而确定了骟马文化晚于四坝文化的相对年代;二是在出土的骟马文化的陶器中,首次发现了大量方足根鬲,这在以往考古中从没发现过,同时也打破了河西走廊无鬲文化的历史。

标签:酒泉甘肃煽马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原创作者劳动成果,就本网站稿件一事作如下声明: 一、本网站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网站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转载的文章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意见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二、如有文章转载自国内外公开媒体报道,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网站不对其中包含或引用的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于任何因直接或间接采用、转载本网站提供的信息造成的损失,本网站均不承担责任。如因使用本网站资料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使用者应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三、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声明的约束。 四、本免责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网站所有。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