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为何难舍“马车情结”

2016-07-05 14:21:29

来源: 《环球》;编辑:西木同学

数百年来,在欧洲人心中都有一股难以割舍的“马车情结”。


即使进入二十一世纪,高档汽车不断花样翻新,但在一些重大节庆场合,讲究的欧洲王室成员依旧选择乘马车出场。在他们的心中还有这样的共识:时至今日,马车依然是身份的象征。


不只是马拉的车


2.png


倘若在世界各地做一项有关马车的问卷调查:“什么是马车?”很多人可能会不屑于这个简单的问题,还会反问一句“不就是马拉的车么?”然后举例说,就像“驴车”是驴拉的车、“牛车”是牛拉的车……


若欧洲人听到这些朴实而又略显“无厘头”的回答,怕会惊得目瞪口呆。对生活在欧式风情里的他们来说,“马车”绝不仅仅是马拉的车,这一点,单从“马车”的英文名称之复杂,便可看出端倪。


一个名叫亚瑟英格拉姆的欧洲人曾经写过一本《图解1760年以来的马车》的书,书中共列举了325种马车,每一种马车均有专门的英文名称。


“Coupe”即双座四轮轿式马车,“Berlin”是指附有马车夫站台的四轮双座篷盖马车,“Dogcart”不是狗拉的车,而是一种轻便的双轮马车……对生活在非英语文化语境中的人来说,要准确翻译并理解这325种马车的名称几乎不可能。


令人咋舌的花费


3.png


大约在十六世纪时,欧洲各国的王公贵族们开始使用带有封闭式车厢的马车作为交通工具。到十七世纪时,道路平整程度远不及今天,但马车经过多次技术改造,行驶得越来越平稳,也越来越安全。


最常见的是四轮马车,这种马车通常由2至4匹马拉动。而一辆马车配备几匹马,取决于马车的整体重量,如用纯金装饰车厢边缘会大幅增加车体重量。


事实上,马车本身算不得“天价”,但相应的花费着实不少。一辆私人马车要配几匹好马,要买饲料喂马,同时要有专人照料马,还要常年雇用一名马车夫、多名马车侍从。当然了,马厩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反映英国摄政时期或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会不厌其烦地用各种名词指代各种款式的马车了。不同的马车,关联着不同的花费、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位以及不同的眼光品位,有心的人自然能从中嗅出端倪。


不断演变的马车时尚


4.png


在欧洲,驾驶马车有很多规矩,有些国家还专门为此出台法律。例如,在英国和法国,马车夫的驾驶座位应该要比车厢高出一截距离;而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西班牙,马车上并没有马车夫的专门座位,马车夫直接骑在马上。


1601年,英格兰还曾经颁布一项法律,禁止男士乘坐马车出行,理由是那样太“娘娘腔”了。这条法律后来很快被废止,乘坐马车不再被视为有伤男子阳刚气概,还一度还演绎出一股“马车上的时尚”。


如今,马车不再是日常交通工具,它的象征意义已大过了实用性。在重大节庆场合,电视画面里常能见到欧洲王室成员搭乘马车,缓缓行驶在宫殿门前的道路上,驾车者挺胸高坐,一派庄重气象。


除了这类场合,马车的另一大用途让普通民众也有机会“过把瘾”:在许多观光城市,马车成为招揽游客饱览城市风光的好工具。

标签:欧洲马车身份象征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原创作者劳动成果,就本网站稿件一事作如下声明: 一、本网站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网站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转载的文章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意见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二、如有文章转载自国内外公开媒体报道,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网站不对其中包含或引用的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于任何因直接或间接采用、转载本网站提供的信息造成的损失,本网站均不承担责任。如因使用本网站资料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使用者应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三、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声明的约束。 四、本免责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网站所有。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