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马战车

2016-06-28 11:45:12

来源: 《紫禁城》;编辑:陈皴晨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马战车具体有四类:指挥车、驷乘车、战车、佐车。指挥车说明了战争的专业化。春秋之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战车中有指挥车,而战国频繁的战事中,各国都出现了职业军事家,战争在体力较量中更加依赖智力较量。驷乘车以乘三人为常态,四人乘驷乘车仅在秦兵马俑坑二号、三号坑各出土一乘,比指挥车还少,因遭焚烧,性质不明,但坑内四种类型车中另三种与战事相关,此车也应功能相同。出土的佐车只乘两人,与三人常态也不同,御手居左,车右居右,佐车又称副车、贰车,功能可以想见;有学者认为这是骑兵早期阶段的雏形,原因是轻便灵活,攻击性强,能带兵打仗。战车轮高舆短,不巾不盖,驾四马,驰驱迅速,是战争中最强大的攻击威慑力量,所以军队以乘计量,故有百乘千乘万乘之说。


1.jpg

(秦始皇帝陵出土的青铜马车)



2.jpg

(铜马(局部)-秦代-秦始皇陵铜车马陪葬坑出土)


秦兵马俑坑的骑兵虽不多,但已将骑兵装备——马及兵具体化,且细致入微。只是,此时的马鞍与中古时期相差较大。此时马鞍只能称为鞍垫,内无木框,仅为皮革毛毡等软质材料制作,目的是舒适,并不像后来出现的前后隆起、可限制骑兵前后滑动的高桥马鞍。此时骑马非常费力,容易疲劳,加之这一时期马镫亦未出现,骑兵上身力量无法释放,彼时的骑兵优势在于移动速度快而非搏杀。所以,秦汉骑兵往往是抵达目的地后,下马交战。


秦骑兵俑都以站立马前为姿,未见骑于马上,这可能与当时骑兵的主要状态相关,汉以后,骑马俑常见。秦骑兵俑比兵俑身上的铠甲明显紧凑,只保护胸部,腹部不设甲片,肩无披膊,骑马时灵活任意。这种窄袖短衣、长裤短靴就是所谓胡服。


汉马的一个象征是汗血宝马。西汉初始,高祖刘邦亲率兵三十二万北征匈奴,步兵为主,骑兵为辅。西汉初年,皇帝找四匹纯色马都不易,却被匈奴四十万铁骑以东青、西白、南黄、北黑四色包围。四色马的匈奴大军令刘邦溃逃,颜面扫地。经文景之治的养息,到汉武帝重新北征匈奴之时,汉军已非昔比。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出征,虽获全胜,但马匹折损高达十之九,班师时仅剩三万匹。为恢复战斗力,汉武帝不惜动武去西域大宛获取宝马。陕西茂陵(汉武帝之陵寢)出土的青铜鎏金马,就是汗血宝马的真实写照。其马站立,耳竖目睁,耳如劈竹,目如明珠;鼻吹口张,颈粗臀圆,四肢修长,尾巴上扬,虽静如动,不怒自威。



3.jpg

(鎏金青铜马-西汉-高62-陕西茂陵从葬坑出土)


一九六五年,陕西咸阳杨家湾发现西汉墓葬,有学者认为这是大将周勃及子周亚夫家族墓地,出土骑兵俑五百八十三件,骑兵多骑于马上,步兵俑约二千件,排兵布阵场面威严。此时已不见战车,人俑个体只有秦俑三分之一。骑兵骣骑,无鞍无镫,与史相符。杨家湾墓葬出土的骑马俑虽不是最早骑马俑,但明显比秦俑中骑马俑实际,骗腿上马,威风凛凛,彻底展现了骑兵风采。


由秦到汉是骑兵发展的重要时期。驭马早期最实用的发明是衔与镳。“分道扬镳”说的就是操控,这项发明只限于控制马,并不控制骑者身体。激烈对抗中的人尚不能在马上完全释放力量,搏杀时甚至搏杀前落马很正常。鉴于此,迟至秦,战争还是人之间搏杀,骑兵虽已开始发达,但仍作为运兵快速反应部队,少有马上的对抗。秦兵马俑及铜马车等文物出土,细致入微的马具上均不见高鞍铁镫,极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标签:秦兵马俑车马战车咸阳陕西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原创作者劳动成果,就本网站稿件一事作如下声明: 一、本网站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网站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转载的文章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意见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二、如有文章转载自国内外公开媒体报道,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网站不对其中包含或引用的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于任何因直接或间接采用、转载本网站提供的信息造成的损失,本网站均不承担责任。如因使用本网站资料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使用者应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三、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声明的约束。 四、本免责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网站所有。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