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马种改良

2015-10-09 13:57:07

来源: 中国国家马业网 编辑:路远

宋代由于疆域的狭小,尤其是丧失了西北传统的畜牧业基地,再加之频繁的战争,更需要从边陲输人马匹。马匹的输入和引进对其品种的改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探讨此问题之前,先了解一下宋代马的品种。


宋代民间牧马业,马的品种主要有以下11个。


1.西北蕃马西北蕃马,指主要产于吐蕃及其邻近地区的马匹,即今天的西藏、青海一带的青藏高原地区。它是今天藏马的祖先,也是宋朝市马的主要来源之一。北宋时期主要从西北边境少数民族吐蕃、回纥、党项、藏牙族等购得。(《宋史》卷198《兵志》12,第4932页。)


2.西马西马主要分布在秦凤、永兴军、河东路一带及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地区,即今天的陕、山、甘、宁的部分地区,西马又称秦马,以府州(今陕西府谷)所产质量最优。


3.河北本群马河北本群马,是契丹马与河北当地土产马杂交培育出来的一个新品种。它主要分布在河北地区,这种马服水土,少疾病,也是一个优良品种。


4.东马东马主要分布在京东地区,今山东全省和河南东部、江苏北部地区。其中齐(今山东济南)、淄(今山东淄博南)、青(今山东青州)、郓(今山东东平)、密(今山东诸城)、维(今山东潍坊)6州所产最多,质量也最好,与西马无异。


5.淮马淮马主要产在江淮流域一带,即今天的安徽、江苏南部和河南南部一带。产于淮北的质量尚可,淮南的体格低小,一般不用于作战。


6.西南马(又称川马)西南马主要产在四川、贵州以及岭南部分地区,其中威(不详)、雅(今四川雅安)、嘉(今四川乐山)、泸(今四川泸州)、文(今甘肃文县)、龙州(今广西龙州)等地所产马体格较大,黎(今四川汉源)、叙(今四川宜宾)等州所产马质量较差。


7.蛮马蛮马出西南诸蕃,多自毗那(不详)、自杞(今贵州兴义)等国来,是南宋从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引进过来的马匹。


8.大理马大理马主要产在云南,为西南地区质量最好的马。


9.果下马广西等地土产小马,主要分布在广西和江西、湖南等地,高不足3尺,使用价值不高。


10.兔儿马主要分布在两浙一带,高不足3尺,长4尺余,质量低劣。


11.洲屿马福建土产马,质劣体小,主要为本地厢军和马递铺使用。


对马的品种介绍旨在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宋代由于丧失了大部分适合养马的区域,本国所产马仅北方部分地区的品种优良,南方的基本上质量低劣。


宋政府要想为军队提供优良的马匹,不仅要在本国选择良种,还要从周边民族引进良马,进行马种改良。


首先,在国内选择良马。国内选择良马配种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从官营监牧中选求良马。嘉佑年间,河北诸孳生马监由于马种杂乱,配放时未曾挑选,结果“无由生得高大好马”。针对此情况,群牧判官寇平选择了700匹公、母马送到淇水第一监,“别立群配放,已准命施行。续据都监李知和乞于逐群内拣出五匹大马,破草喂养,好母马配放”。群牧司把品质优良的马种挑选出来,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群配放,让其自由交配,生出良驹。又如,由于沙苑监产良马,元丰六年(1083)提举陕西买马监牧司建议将沙苑监捧日马留为马种,得到了宋神宗的同意。宋政府还注意从马驹抓起,把那些良驹专门分监喂养。治平二年(1065)宋英宗下诏,“诸监生驹满三十月已上,每岁点印,选牡之良者送淇水第二监”。


第二种途径就是从群臣献马中选择良种。大观三年(1109)宋徽宗下诏,“内外祠庙献马,往往骨格越常、皮毛异众,可立法拘收,不得支遣,专充京畿孳生马监司”。这是宋代马种来源的一个次要途径,因为献马毕竟是少数,大量优良马种还要靠从监牧中挑选以及从外面引进。南宋时期,由于马匹大量减少,对马种改良就不如北宋重视。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扬州知州向子固建议:“于(诸军)拣退马内选无肺疾,四尺四寸以上堪充马公、马母,发付本监。诏马虽有疾,不妨孳生。”南宋由于马少,退而求其次,只要身高在4尺4寸(约1.42米)以上、无肺病者,都可做种马。


其次,从周边引进优良马种。要真正地改良马种,仅靠官营牧监还是不够的,宋朝统治者就把目光投向了周边政权。宋仁宗在位期问多次下诏,要求从蕃部“广市善种”。庆历八年(1048),宋政府诏令,“仰陕西监牧司广市善种,令蕃息,以备逐路诸军缺马”。时隔一年,又令陕西监牧司买优良马种,孳生蕃息。嘉佑五年(1060)又诏:“河北诸监有可存者,悉以西方良马易其恶种”。宋英宗、宋神宗也较重视从外族引进良马。如治平四年(1067),宋英宗命陕西监牧司“广市善种”,宋神宗命凤翔府钤辖王君万专管勾熙河路监牧,“给散蕃部马种”。南宋孝宗乾道年问,政府在邕州置监,牧养从横山寨每年买来的1.1万匹牡种马。


为了改良马种,宋统治者还让家马与野马交合:“邕州七源州(今广西南宁境内)有天马山,山上有野马十余匹,疾迅若飞,人不能迩。熙宁问,七源知州纵牝马于山,后生驹,骏甚。自后屡纵,迄不可得矣。”通过与野马交配的方式来改良马种确实很好,但存在着太多的偶然性因素,操作起来不太容易。国内外广泛寻求良马为马的配种提供了条件。


配种是马匹繁衍生息的必要途径,其方法大体有本交和人工授精两大类。本交又分为小群交配(自然交配)和人工辅助交配。宋代文献中尚未见到马匹配种过程中采用人工授精的记载,故在交配过程中主要采用本交的方式。自然交配是宋代官营牧马业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年农历三月马的发情季节,官方把选好的种马牝牡同群,任其自由配种。为了提高配种和孳育率,宋政府还出台了一些奖惩措施。在马的配种过程中,宋人还适时采用人工辅助交配的方式,史料对此有详细记载:王之在郑(今河北临漳西南)也,多畜名马,其牝亦有良者,为之息种,岁择健马以配之,往往得骏骨。居一岁,有牝产子,与他驹特异者。既壮,圉人。将以合其母。当孳尾之月出而示之,见其所生,卒无欣合之态。将强之,则蹄齿不可向迩。圉人复日“以是驹配是母,幸而骝(俚谈以牡马为骝,牝马为骒),其骏必倍,不幸而骒,又获其种,明年将胥靡之(腐刑也,俚言改马也),不可失也”。乃以数牝马诱之,乘峻作之势,以巾幂其目,间而进其母。既已彻巾,然后晓其所生,因垂耳倪首,若不欲活者……以首触其铺,如是者数踣而死。这则史料非常重要,它是目前发现的迄宋为止唯一一条记载马匹配种导用人工辅助交配方式的文献,这种方式在现代广大农村及牧区仍然广泛使用,尤其是在马与驴这些不同种类的牲畜交配中最为常用。其过程是在马的发情季节,先牵出数匹母马引诱公马,激发其情欲,进行试情,当其交配时用面巾把公马的眼睛蒙上,将选好的母马牵过来让其配种,完毕后撤掉面巾。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配种技术,对于异种交配和牲畜的品种改良都有重大意义。


宋代在马种改良和配种技术上作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许多成就。这些技术就是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标签:宋代改良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原创作者劳动成果,就本网站稿件一事作如下声明: 一、本网站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网站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转载的文章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意见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二、如有文章转载自国内外公开媒体报道,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网站不对其中包含或引用的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于任何因直接或间接采用、转载本网站提供的信息造成的损失,本网站均不承担责任。如因使用本网站资料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使用者应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三、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声明的约束。 四、本免责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网站所有。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站联系。